第一百四十一章_女帝养成系统
笔趣阁 > 女帝养成系统 > 第一百四十一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四十一章

  一块彩色陶片映入眼帘,霎时间,活跃的人群安静了下来。古窑址终于出现于“黄冶河”畔。随着发掘的深入,人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,因为在这一座座古窑里,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。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,唐三彩的窑址找到了,“黄冶河”就是烧制彩陶的地方。

  今黄冶河畔早已没有了作坊的踪影,唐代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也已无从考察。值得庆幸的是,现代的制作工艺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传统,我们还能通过现代人的工作,来了解唐三彩的生产过程。

  现代发展

 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,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,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,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,烧制水平不断提高,使"洛阳唐三彩"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。在国际市场上,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,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,被誉为“东方艺术瑰宝”。唐三彩大马、骆驼等曾作为国礼,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。[5]

  制作材料

 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,在同一器物上,黄、绿、白或黄、绿、蓝、赭、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,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。“三彩”是多彩的意思,并不专指三种颜色。

 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,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,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,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。在烧制过程中,用含铜、铁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,形成黄、绿、蓝、白、紫、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,但许多器物多以黄、绿、白为主,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,人们统称为“唐三彩”[6]。

  制作唐三彩,是先经过舂捣、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,再修整、晾干后,放入窑内经1000℃烧制,待冷却后,上釉挂彩,再入窑焙烧至800℃即可。

 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(现藏故宫博物院)

 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,开元年间极为盛行,器物造型多样,色彩绚丽,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。

 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,用于殉葬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,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,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,是馈赠亲友的良品。

 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,而且畅销海外。还在印度、日本、朝鲜、伊朗、伊拉克、埃及、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。

  制作工艺

 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、舂捣、淘洗、沉淀、晾干后,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。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。从原料上来看,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,在窑内经过1000-1100℃的素烧,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,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,其烧成温度约800℃。在釉色上,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,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。

  釉烧出来以后,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,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,它要经过画眉、点唇、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,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。

  工艺特色

 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。它吸取了中国国画、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。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,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,用含铜、铁、钴、锰、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,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,陶坯烧成后,再上釉彩,再次入窑烧至800℃左右而成。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,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,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,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,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。

  唐三彩对中国陶瓷行业的影响

 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,而且骆驼、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,富有生活气息,当时的国际场上,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,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。1928年,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,出土了大量唐三彩,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,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。之后,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,数量之多、质量之美,令人惊叹。

  工艺原理

 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,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,经过焙烧,便形成浅黄、赭黄、浅绿、深绿、天蓝、褐红、茄紫等多种色彩,但多以黄、白、绿三色为主。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,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,色釉浓淡变化、互相浸润、斑驳淋漓、色彩自然协调,花纹流畅,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。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,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。唐三彩用于随葬,作为冥器,因为它的胎质松脆,防水性能差,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。

  成型方法

 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轮制、模制、雕塑三种,在一件器物上,几种方法往往结合使用。轮制,是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。主要构件是一个木质圆轮,轮下有立轴,立轴下端埋入土内,上端有枢纽,便于圆轮旋转。操作时,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旋转,利用轮车的旋转力,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。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,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。日用器皿中杯、盘、碗、碟、瓶、炉、壶、罐等,多采用轮制成型。模制,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法挤浆法相类似。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物品。模制成型分单模和合模两种。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而成,这种单模适合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小附件。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,合模适用于生活器皿、佣、动物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。雕塑成型多适用于大型的佣类和复杂的器皿。一件较为复杂的三彩器的制作,需要用多种成型手段。[8]

  三彩印花盒(唐代)

  特点

 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,分别是造型、釉色、胎质、产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,首先是造型。从造型方面来讲,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,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。

  造型

 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,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、模型、人物、动物四大类,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,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。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,战场上需要马,农民耕田需要马,交通运输也需要马,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。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,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,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,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。所以说,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。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,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。

 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,这个马的品种,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,所以和我们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,马的臀部比较肥,颈部比较宽。唐马的造型特点,它是以静为主,但是静中带动,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。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,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,眼睛是圆睁的,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,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,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,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e84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e84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